#4 讓自己開心的事

Published on
週記

五點半準時起床,我快速收拾好就揹瑜珈墊出門參加晨練。當我把這件事分享給媽媽時,她第一個反應是 「天啊為什麼要這麼辛苦?」我不可置否地搖搖頭,說:「妳不知道時段越早、越多人在教室練習,大家都想站在前面的位置嗎?」

那天在等待地鐵時寫下一句來激勵自己:

There are thousands of decision you will make every day, make sure each decision is to make you better, not make you comfortable.

每天都會做上千個決定,確保每個選擇都是為了讓你變得更好,而不是讓你感到舒服

前晚在中國城吃晚飯,Isa 邀了 Juan 先生和我明早一起去市區公園跑步,在酒酣耳熱時當然是笑著答應,一直到早上 6 點半鬧鐘響起、我正懊惱沒睡幾個小時就要出門跑步

「這樣也太辛苦了吧」

當腦海中浮現這個和我媽如出一徹的想法,我瞬間意識到自己有件事錯了,一直都錯的很離譜。


去年十一月,我的室友 Emily 突然有變瘦的念頭,她在和我打聲招呼後開始早上六七點起來做高強度的全身間歇訓練,每天蹦蹦跳跳 30 分鐘再去沖澡,從一開始只是想純粹瘦身,到後來幾乎自動自發起床運動、臉上笑容漸增,我越來越少聽到她還在抱怨身材這件事,相反的,她談及自己心情變好、這樣做讓一整天都很有精神,她想繼續保持下去。

後來我將這件事轉述其他朋友家人,不外乎都是獲得「早起好辛苦、很有毅力、真厲害」之類的回應,現在想想才覺得哪裡不對,我應該要說「Emily 和 Isa 都很努力在做讓自己開心的事」,就像去上瑜珈一樣,那純粹就是讓自己開心,為什麼通常我們的第一反應會覺得這是某種「成就」、而非是內心單純想得到快樂?

更奇怪的是,為什麼多數人會覺得:做「讓自己開心的事」不需要付出努力?

生活是有週期性的,每年只要到 5 月或者 11 月我就會陷入莫名低潮,會蜷縮在棉被裡不想出來、睡到無法再繼續昏迷下去還是躺在那裏、不願起身面對現實,如果要說有什麼挫折或打擊讓我一再拖延,答案是沒有,那陣子因為什麼事也沒有去做、自然也不會遇到讓我沮喪的事情,而唯一會讓人沮喪的就是自己永遠躺在床上這件事。

我並不想無意識滑著手機、迷失在社群軟體或各種小說網頁切換,那些被認為是獲取外界資訊的管道如今成為我延宕現實的藉口,瀏覽他們並不會讓我變得開心,但是、我不知道該做些什麼讓自己開心起來。


直到我聽一位瑜珈老師分享她參加培訓的故事。

What makes you happy?(什麼讓你感到快樂)

當時的講者讓兩人一組、其中一個人要問對方這個問題,在得到答案之後繼續重複問它,一共兩分鐘的時間。

聽到這裡,我可以想像、如果在社交場合提這問題會有多尷尬,就像聯誼聚會永遠都少不了自我介紹橋段一樣,總會有人答「我喜歡看電影、我喜歡閱讀、我愛旅行、吃美食」然後就是一陣寂靜,因為再深究下去通常沒有結果,他們多半說不出最喜歡的電影、最近看過的書、上次旅遊的心得(通常只講得出地點)、令人驚豔的美食不外乎就是蒐集網美店。

而不出所料,在場參加者的前三名回答都是「睡覺,有錢,吃東西」

先說明,我沒有覺得這些不好,像是每次下山就想睡滿 12 個小時、這讓我很滿足;或像我媽媽會對找間好餐廳吃飯感到快樂,因為她只有平日上班午休空檔,才能自己決定想品嘗的美食而不需要遷就其他家庭成員喜好。

我想談的是,真正有問題的從來不是答案本身,而是人們往往不知道他們要什麼,於是他們用別人的方式在餵養他們生活,沒有靜下來感知過「喜悅」這種感覺是什麼時候流淌過心靈、因為從來沒有使用過自我意識所以無法輕易覺知身體變化,他們錯把短暫的快感當成快樂,不了解在漫長生命中值得靜靜回味的才叫快樂。一再忽略的惡性循環就是越來越懶得探索世界的多元、忽視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乾脆直接用世俗標準去解決、掩蓋思考不出答案的懶惰。所以好好想一想吧:

「什麼讓你快樂」
去爬山

「什麼讓你快樂」
吃自己煮的一餐

「什麼讓你快樂」
拍照

「什麼讓你快樂」
和男朋友一起

「什麼讓你快樂」
曬太陽

「什麼讓你快樂」
與爸媽帶狗狗去散步

「什麼讓你快樂」
收到朋友的來信

「什麼讓你快樂」
閱讀和寫作的時候

「什麼讓你快樂」
專注、持續練瑜珈

不加思索在五分鐘內寫出這些答案(甚至更多),我意識到——要讓自己生活過得舒服一點,就是去做這些事情,這些會讓我發自內心感到開心的事情。

裡頭目前沒有一樣是和錢有關,我知道自己不必用「只買需要的、而不是想要的東西」像多數人一樣抑制購物慾,可以把錢花在真正想要的地方,因為我了解自己想要什麼 —— 爬山必備的裝備、做料理的食材、一台相機、買書、上瑜珈課,我就好好照顧擁有的東西、慢慢告別那些不必要/多餘/複雜的社交群,不讓自己再把早起上瑜珈、每週堅持做某些事當作值得說嘴的成就。

因為心裡清楚去做它們是為了讓自己開心、是內在驅動力促使,就算和世俗理解有些落差也沒有關係,我終於明白:付出努力讓自己開心本來就是應該的,快樂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生活能提供很多讓人滿意的東西
不要只選擇那些輕而易舉就能獲得的美好
學著去創造屬於你私人的美妙體驗

有些人心想這一切是美好的空談,只有在百分之百屬於自己的假日才有可能做到、才有可能只做讓自己開心的事。我想跟你介紹一個方法,人或許不能永遠做開心的事,但可以努力獲得最大限度的愉悅感 ─ 生活 80/20 法則

國中生物都學過 80% 的豌豆產量來自 20% 的植株、企業管理課知道 80% 銷售額來自 20% 客戶,過去幾週在書中又再次讀到這個概念,我開始覺得這不再是一個原理、它是有實際被應用的經驗,我第一個理解就想驗證「生活中 80% 的快樂是否來自 20% 我做的事情」。

知道自己挺幸運的,現階段生活依然還保有選擇餘地、還能夠抽出很多時間讀書和思考,但就算身在像屎一樣的環境、就算身邊都是麻木沒有靈魂的人,每個人依然有這個責任讓自己過得快樂,好好找到讓自己開心的事,然後付出努力去讓日子舒服一點。


這是一場書信計畫,我從 2019 年初開始每週會和朋友分享一個思考主題或生活。陸續將信件內容整理過後再放到網誌上,嘗試記錄下這些自我對話的過程,如果你有興趣了解,歡迎點選 每週日書寫計畫,查看我們最近在進行的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