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好好生活的能力

Published on
週記

週末,和一群同在歐洲的台灣交換生度過小年夜,準備晚飯的時候聊到了「Cooking myself」,了解到在場大多數都沒有太多做菜經驗或是只能做些快速簡單的料理,不禁莞爾台灣環境實在太過於方便、能輕易取得各種美食而扼殺自己做菜的嘗試。

然而,轉念一想到歐洲人的廚房,不少年輕一輩也只會使用微波爐、烤箱等用具,只要打開在超市買的早已被處理好的生菜沙拉,配上油滋滋的烤雞就可以端上桌,吃完直接把盤子放在流理台或洗碗機,等到沒有乾淨盤子可以使用時才打開機器清理一堆的油膩,再也不用像過去一樣花上兩個小時在廚房裡忙的團團轉。

不禁暗嘆這是時代帶來的方便?還是某種動手能力消失的悲哀?


我曾經分享過 Jamie Oliver 大廚的 TED 演講,這幾天在看見這些現象當下,馬上想到 Jamie 滿是沉痛地訴說家庭傳統烹飪文化的消失,在父母一輩未能教育孩子關於正確健康的飲食觀念、而使他們連基本的蔬菜類都無法辨認,和 P 談起這件事:

「你怎麼能肯定什麼才是『正確』的飲食觀念?」他反問
「我不是要說這個」

瞬間明白他的意思。

但我只是想要說明,因為這些孩子從未接觸各種飲食觀念、因為他們從小就被父母餵養了垃圾食品、高糖飲料長大,他們也沒有機會學習過烹飪、他們沒有自己動手的經驗,Jamie 只是想要讓他們有機會去了解、有能力可以自己決定想要吃的飲食,而不是從來就沒有選擇機會、就被迫去承擔過去錯誤而造成日後的健康問題,例如心臟病、糖尿病或癌症。如果有看過「My 600-lb Life 沉重人生」這部紀錄片,就會明白世界上有些人並不是自願變成那樣悲慘的狀態、是整個家庭、社會環境教育的失敗才會那樣身不由己。讓他們得到基本的廚藝知識、有一些動手能力,他們也就擁有判斷、選擇的機會,能決定自己想要的生活型態還有飲食、能自己承擔這些選擇的結果。

這聽起來就跟教育很像不是嗎?

但社會從來只教我們好好念書、培養各種工作能力,我們是知道了如何謀生求職、如何好好生存在世界上,但我卻渾然不知道該如何好好生活,該如何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健康與心靈情緒

開始爬山以前,從未有過要練習做菜的想法,就算喜歡待在廚房看著媽媽阿嬤料理,也只愛品嘗而不曾萌生學習念頭,直到我走進了另一個世界、揭開了那一直以來被遮掩的樂趣,從整隊出發、行走、炊事搭帳、到下山洗裝備,關於山的每一件事都要登山者自己做到,那些有人幫你背負行囊、有訂餐幫忙煮飯清鍋的服務、能租借裝備的便利從來不是克難的學生隊可以享受的,為了省一點點車錢願意多踢好幾公里、增加體訓次數只為能多背一點食物上山,所有事情都要自己動手解決,聽起來好累、好有自虐傾向,但內心深深覺得這種體驗美妙極了。

我想登山教會了我許多東西,其中一項就是擁有動手能力。


第二個想法來自朋友 Z,一次談話中告訴我們的社會有趣現象,他觀察到身邊初入職場的朋友,在一兩年後開始多了各種新的興趣,社群動態充滿了去健身瑜珈課、參加臉書揪團戶外活動、開始去了各種演講市集,似乎要把每個非工作日都填得滿滿。

「因為工作生活實在太無聊了」

這個理由匪夷所思,卻是再明顯不過的事實,那些在學生時代會因為各種藉口(可能有兩個小時要討論報告而卡著整天不去嘗試別的活動)拒絕舒適圈以外體驗的人,總會在畢業前夕、工作之初開始有了這種反常現象,積極去參與那些新鮮事物為自己劃出人生「新階段」。

難道因為有了一定經濟基礎才有辦法去做這些事嗎?
難道是因為有固定的週休兩天才能去參與嗎?

我從不相信這種藉口、覺得人會需要推遲嘗試探索的年紀、直到適合那一天到來(比如有點錢、比如有足夠時間),我更願意解釋成因為他們遲至那時才發現自己缺乏了創造生活樂趣的能力,才需要不停從外界著急吸收東西進來。

這是這週看完 Meg Jay《20 歲的人生不能等到 30 歲才開始》獲得的想法,想要從現在就把握學習,從內在尋找生活樂趣的源頭,而不是一直延遲時機,一昧從外界索取、被動等待別人教導給予,主動接受難一點的挑戰或累積資本和經驗。

因為我啊!想要自己有創造生活的能力

那天下午花了好久反省自己過去和思考未來幾年,提醒自己要持續發現身上問題和不斷修正,在那天到來時就會成為一個我想成為的人、而不是我注定要成為的人,我不希望自己的 30 歲是另一個新的 20 歲,仍然無法收穫、仍然在延續錯誤認知與不成熟的行為能力。

「所以,你最近的目標是什麼?」
「要鍛鍊自己會好好生活的能力,無論身體或者心靈」


這是一場書信計畫,我從 2019 年初開始每週會和朋友分享一個思考主題或生活。陸續將信件內容整理過後再放到網誌上,嘗試記錄下這些自我對話的過程,如果你有興趣了解,歡迎點選 每週日書寫計畫,查看我們最近在進行的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