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

Published on
週記

昨晚出門買食材時,驚訝夜間天色之亮、暮色已經拉到八點後,記得剛來那一會才六點就冷颼颼的街道,彼時與此刻恍如兩個世界,我好奇問了 Alex 在西班牙盛夏的情況,他手舞足蹈比劃著馬德里會一直到午夜才天黑、凌晨四點又迎來日出晨曦,驚訝而不知該說什麼;又想到打了通電話回台灣關心大夥的連假安排,才說上兩句就覺得對方的作息不對,以往才西班牙 5 點就入睡的朋友們為何到了 6 點還神采奕奕在線上,百思不得其解、也沒有人告知,懷疑是不是自己前三個月記錯了時差,連續兩天都發生一樣情況後終於想起一件事,原來這裡在三月底就被切換為夏令時間了。

比起大自然,人似乎遲鈍很多


被偷了一個小時還後知後覺,科技會自動切換時區、動物懂得調整作息、環境能漸適應時序,卻只有自以為掌控一切的「人」正在喪失感官的能力,這是我那天看完蔣勳訪談後,感觸頗深的部分、他提到「人總是放不下那麼多東西,而忙碌就像心靈的死亡,對周遭的東西沒有感覺」視網膜明明可以分出千百種色彩、耳朵也能辨認無數種聲響,作為一個幸運擁有正常五感的人,如果不能感知世界的細節、不能夠分辨萬物的精彩,那是因為我們生活的太過草率

始終覺得自己這一塊很薄弱,應該說是現代人有很多能力普遍喪失,美學教育和欣賞能力只是其一,有時候我不明白自己怎麼會缺少如此多重要的能力,我甚至想不起來那些國高中的日子都做了些什麼,應該有事沒事跟妹妹一起繪畫的、應該學點肢體表達、應該多寫點文字記錄,當然我知道在社會上與前途和金錢無掛鉤的學習通常被視為一種浪費。

我仍然記得小時候春節或掃墓最討厭見到那些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詢問你的生活,有次媽媽被問到「為什麼要給女兒學鋼琴、是要當音樂家還考音樂系嗎、能賺錢嗎」時,我頓時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後來就退縮了(的確不如我妹妹心態好),當時沒有人告訴我那些親戚的問題和邏輯是有多麼不合理,而心智不夠成熟的人就是要承擔怯懦帶來的結果。


抓住小小的靈感,先寫下來好的靈感是金子,金子的延展度最好了,你愛碾多長就碾多長

上一週問了朋友要怎麼樣練習和保持寫東西的節奏,得到很多關於寫作題材和提高速度的寶貴建議,我特別喜歡她說任何東西都值得被寫下、任何東西都能被寫好,唯一要做的就是大量練習和摸索出自己一套模式。

原本以為自己來到異地會有很多時間,可以寫更多東西和做超多有意義的事、產出不少有價值的內容,然發現無論生活在哪裡都會有一樣的困擾,時間多了、不代表都能有效運用;環境不一樣了、也不代表所有東西都能化為生活的養分,重要的內在能力沒有培養出來還是空談,不可能換個學校就敢每天上台發表、不可能換個地方過日子就能一日千字、不可能換個教室練習就馬上來手倒立,一切都是過程、一切都是練習、一切都是累積,這或許是我最喜歡人生的一個特性吧!

有些耳語和質疑是「你何必在做這些事?」現在終於學會翻個白眼、把這些人丟進垃圾桶帶走處理,我練習寫東西和攝影、跟成為一個作家有什麼關係?為何不能是成為一個快樂的「寫作者」,難道要到了中年時臉書頁面還是用注音符號和拍得很醜的照片來博取關注、只會寫一些不著調的字句嗎?我想去上更深入的瑜珈訓練跟成為一個瑜珈老師有什麼關係?

為何不能是作為一個自律的終身練習者,對自我的要求與修養;我常常爬山跟我有沒有去考取嚮導證有什麼關係?為什麼不能是個喜歡戶外、需要培養好能力帶家人平安下山的業餘愛好者。

這個社會是足夠荒謬,但我不是。

月初接到去年一起學習英文的工程師朋友,捎來一則他即將去美國闖蕩的好消息,剛認識時,他曾經無數次跟我提到「小時候到長大接受的價值觀都是很單一的、自己人生或許就這樣了」的感嘆。

沒想到,才不到一年他人生就來個大轉彎,除了機會正好找上門外,也跟他這段時間持續不斷的練習和大量接受新觀念有關,他不再相信 40 歲的人生就得在無限加班和柴米油鹽中度過、他不再覺得遠離家人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他不再害怕開口講外語,最重要的是 ─ 他不再覺得這一切遙不可及

更多想法從這件事延伸出來:如果高齡化社會注定是趨勢、我們注定活到七老八十,怎麼會覺得人生在 40 歲就是熬著等退休、60 歲就停滯等死?既然再下去還有二十幾年要活、不就是我活到現在歲數的日子嗎,那好像還有許多時間可以運用、很多事情值得付出啊!

永遠為自己設定一個短期可達成的目標,
定期檢視自己的想法心態,牢記用心和勤奮是人生的能量,
一生都走在學習的路上,一生都為成為更完整的自己努力。

─ 是我近期想的事情


這是一場書信計畫,我從 2019 年初開始每週會和朋友分享一個思考主題或生活。陸續將信件內容整理過後再放到網誌上,嘗試記錄下這些自我對話的過程,如果你有興趣了解,歡迎點選 每週日書寫計畫,查看我們最近在進行的活動 😊